肉后阶段的刷怪场设计需要结合环境特性和怪物生成机制。首先需明确目标怪物的生成环境,例如腐化、猩红或神圣地带,并确保场地地面平整,避免怪物因地形复杂而逃脱。使用探明道具检测地下20格内是否存在空洞,空洞会导致怪物生成效率降低。场地范围需足够大,通常以屏幕视野为准,确保怪物能在有效区域内生成。背景墙可选择性保留或替换,虽不影响刷怪效率,但能提升美观性。
刷怪场的核心结构包括玩家据点和怪物处理区域。据点应建在场地高处,确保视野覆盖整个刷怪区域,同时避免怪物直接攻击。据点下方可铺设岩浆层,厚度需控制,既能对怪物造成持续伤害,又不会销毁掉落物。若目标为飞行怪物,需在据点周围设置阻挡物,防止其绕过岩浆。电线与陷阱可选择性布置,例如飞镖机关或火焰陷阱,进一步提升刷怪效率,但需注意陷阱可能误伤掉落物。
若需刷取特定环境的怪物,例如腐化之地的魂,需在场地铺设对应物块,如腐化草或猩红石,数量需达到环境判定标准。冰雪、丛林等特殊环境同样需铺设相应物块。场地中央的遮挡物需清除,避免干扰怪物生成路径。若需多环境切换,可通过促动器控制物块显隐,实现动态调整,但需确保每次仅激活单一环境,避免生成混乱。
战斗药水和水蜡烛能增加怪物生成速率,墓地环境的光环效果同样有效。若使用矿车移动刷怪法,需确保轨道覆盖整个场地,并在两端设置自动转向装置。天然矿道可作为替代方案,但需手动清理障碍物。实时观察怪物生成情况,若效率不足,可扩大场地或调整陷阱位置。刷怪场并非一劳永逸,需根据实际效果持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