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种选择是决定战局走向的核心策略之一。步兵作为基础兵种,虽然单体战斗力较弱,但生产成本低、训练速度快,适合早期快速扩张和占领资源点。其优势在于能有效执行占领任务,尤其在敌方防御薄弱时可通过伞兵空降实现突袭。需要注意的是步兵防御力极低,需避免与反坦克炮等针对性单位正面冲突,后期建议保留少量部队用于战术穿插而非主力作战。

装甲部队是中期战力的分水岭,轻型坦克如斯图亚特适合前期对抗侦察车和步兵,但面对反坦克炮时需配合摩托化部队迂回包抄。重型坦克如虎式或潘兴则是后期攻坚主力,具备高防御与火力,但需要大量石油和钢铁资源支撑。特殊场景下,坦克歼击车凭借超远射程能无伤消耗敌方装甲单位,但必须依靠其他部队提供视野支持。装甲部队的运用关键在于把握地形和阵型,平原作战时优先集中火力摧毁敌方反坦克单位。

炮兵体系包含反坦克炮、榴弹炮等类型,作为战场核心输出单位,其射程优势能压制大部分地面部队。反坦克炮对装甲单位有致命威胁,但部署需要1分钟准备时间且防御为零,必须置于森林或友军保护下。火箭炮如喀秋莎是后期战略武器,具备范围伤害能力但仇恨值极高,使用时需严格保持距离。所有炮兵单位的共同缺陷是移动缓慢且依赖视野支持,需搭配侦察车或步兵单位协同作战。

特殊兵种如侦察车和攻城车具有不可替代的战术价值。侦察车提供关键视野控制能力,其机动性适合侦查敌情和引导炮兵攻击,但后期容易被装甲部队淘汰。攻城车专精建筑破坏,对炮塔等防御设施有额外伤害加成,但对抗其他兵种效率极低,必须配合坦克吸引火力。这些功能性兵种不宜单独编组,应作为辅助单位嵌入主力部队。
最终兵种搭配需遵循动态平衡原则,前期侧重步兵和轻坦快速扩张,中期转型炮兵与重坦形成攻防体系,后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资源分配上优先保障石油和橡胶供应以维持装甲部队运转,科技研发则针对性强化主力兵种属性。没有绝对完美的兵种组合,只有根据敌方部署、地形特点和资源储备做出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