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崛起的核心驱动力。生产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城市建造速度、军事单位生产效率和关键奇观的争夺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优化地块改良、科学分配政策卡是生产力发展的三大支柱。丘陵、森林、战略资源密集区是建立高生产力城市的首选位置,工业区的相邻加成机制则进一步放大了地理优势的价值。马格努斯总督的砍树加成与工人加速政策能显著提升早期生产力爆发潜力。
生产力的中期发展依赖于科技与文化路线的协同推进。采矿、轮子、工业化等关键科技解锁更高效率的地块改良设施,而技艺、国家劳动力等文化政策缩短区域建造时间。工业区建筑链(工作坊、工厂、发电厂)的逐级建设是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配合工业城邦的加成效果可形成滚雪球效应。国内贸易路线提供的生产力加成不容忽视,尤其是连接工业核心城市与新兴城市的商路。鲁尔山谷奇观对工业城市的加成具有战略意义,但需权衡其建造机会成本。
地块改良的选择直接影响生产力基础值。矿山在丘陵地形的普适性最高,其生产力随科技发展呈阶梯式增长;伐木场在特定文明或魅力体系中具有特殊价值;采石场因升级科技靠后而效率较低。资源开发优先级应为战略资源>奢侈品>加成资源,石油并等后期资源设施虽解锁较晚但产出可观。自然灾害可能破坏改良设施,但也可能带来意外的生产力增益,需通过防灾工程平衡风险。
军事扩张与生产力发展存在辩证关系。保持适度军力可防范蛮族侵扰并威慑邻国,但过度军事化会挤占生产资源。利用寡头政治的近战加成发动精准打击,夺取关键资源城市是效率较高的策略。城邦控制权争夺中,生产力加成型城邦如多伦多具有较高战略价值。宗教信条如职业道德可转化信仰值为生产力,但需提前规划圣地布局。宜居度管理通过避免负面惩罚来保障生产力正常运转,而非直接提升产能。